宋朝工资表(宋朝普通人一月收入)

生活 真知世界 2024-04-26 390 0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你得看放在什么地方,搁在春秋战国一样的战乱年代,大刀片子就是话语权,只会读书,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一点武力值没有,最容易被拿来当灰。就连孔子这样的学术大拿,生逢乱世,周游列国,几个国家挨个跑了个遍,历经14年,也没能为自己的“仁爱”治国理念找到一席之地,最后只能默默的回乡创业,办起了学校,做了个伟大的,要不是他的一群能干们还有个上课做笔记的好习惯,被视为中华文化瑰宝的《论语》我们可能就真的看不到了。

  但是,如果生在“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大宋朝,一切就可能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寒窗苦读几十载,一朝及第,鸡犬,光是工资就可能拿到手软。

  当然我说的这些情况都发生在宋朝的全盛时期,也就是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前后的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百余来年。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军事很弱鸡的大宋于金,辽的连年征战中,不被灭国就不错了,至于发不发的根本不重要,这里咱也不作讨论。

  那么这个时期,宋朝能有多高呢?咱举两个让你瞠目结舌的例子感受一下大宋的土豪气息,工资轻轻松松过千万那也是常事。

  北宋大文豪范仲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家里穷得叮当响。经常饿着肚子跑到寺庙里读书,为了节省生活开支,他晚上一边读书,一边煮粥,粥等到第二天放凉凝固以后,范仲淹就用刀子在粥块上划个十字,一分四块,早晚各吃一块充饥。然后随意割点山野菜,撒点盐巴就做配菜了,这就是范仲淹“划粥断齑”的典故。

  影视剧中的范仲淹形象

  后来穷小子高中进士,官至“参政知事”,也就是副宰相,后几经沉浮,被贬邓州,依然心怀天下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范仲淹一生清廉,好善乐施,但退休以后仅用朝廷发的工资就购置良田千余亩,搞起了一个慈善基金会:范氏义庄。用以资助族人,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穷小子进京赶考,都可以从账户上支取所需,义庄一直存在并运转了900年。可想而知范老爷子单单是工资所得,成就的财富总量有多么客观。

  还有一个知名度非常高的北宋名人,被传头上长月牙的包青天,包拯。包拯知开封府,正三品的,你能想象吗?他的年薪相当于今天的1900万。

  影视剧中的包拯形象

  时任首都市长的包拯,不贪不抢,执法为公的青天大老爷工资为什么能这么高,他的工资条是怎样的呢?

  北宋官员的工资大体分为三部分,一是工资,发成串的铜板,根据《宋史,职官志》,包拯是京官,最辉煌的时候,在中央身兼多职,龙图阁直学士(皇家图书馆馆长)、枢密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司令)。在开封任职时属于“外放”,每月有1500贯“公使钱”、100贯“添支钱”,一年纯工资近20000贯。

  咱们把这些钱换算成大米,“民以食为天”,粮食才是考量货币购买力最真实的标准。

  当时米价大概为一石500文,一贯是1000文,20000贯钱就是四万石,宋代的一石等于现在的59.2公斤,四万石就相当于240万公斤大米。按照今天的米价一公斤8块钱,折合一下购买力,那就是惊人的1900多万人民币。

  一贯钱

  第二部分就是朝廷给的职田20顷,折合2000亩,这些土地可收租、不缴税,和秦汉时期的食邑两千户是一个道理,可以正大光明地享受老百姓的供养。

  除此之外,宋朝给公务员的福利也是相当的好,每年每月包拯还可以拿到数量相当可观的绫罗绸缎,柴米油盐,木炭等。

  这样看来,也难怪,两袖清风的范仲淹退休之后,还能隐蔽子孙900年。

  那么大宋朝公务员为什么这么高薪呢?

  这还得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时说起。

  赵匡胤原本是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王朝,后周的重臣,是周世宗柴荣的得力干将,官至“殿前都点检”,也就是禁卫军总司令。就在雄才大略的柴荣大帝南征北战,收复大片失地,又连克辽军,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柴荣突然暴毙而亡。老板还没凉透,赵匡胤就发动了“陈桥兵变”,把老板娘和小皇帝赶下了台,改国号为“北宋”。

  不管老赵家后来怎么美化,这事办得都相当不算光彩。刚坐上皇位不久,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就浑身不自在,茶不思,饭不想,夜也不能寐,生怕手底下那些个手握重兵的武将,来个照猫画虎,再搞个兵变,砍了他的脑袋。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召集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喝了一顿大酒,一群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高级军官们齐刷刷的被下了,第二天就收起铺盖卷,带着皇帝陛下给的盘缠,回老家屯田盖房生娃去了。

  杯酒释兵权

  自此宋朝彻底避免了隋唐武将藩镇割据的局面,开始了300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人才战略。为了把这条国家战略切实落地,老赵家子孙们不但、完善了当时的“高考”制度——科举,还实行了大规模扩招。原本唐朝一次进士科也就录取全国前几十名,到了北宋一直扩招到三四百人。最狠的一招就是成几十上百倍地提高各级官员的工资待遇,光是看着工资条,士大夫们就能对皇帝感恩戴德,三拜九叩直呼万岁。

  这么好的政策,老百姓自然要紧跟国家的步伐,不再整天拿着大刀片子打打,手里改攥戒尺了,一个个地盯着自家小崽子们摇头晃脑的背四书五经,就盼着有朝一日祖坟上冒青烟。

  也有穷得卖裤衩的时候

  当然好日子也不是天天有。大宋朝公务员也并不是一直高工资,甚至和平年代,也会分个三六九等。

  北宋初期,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洗礼,百废俱兴,财政收入非常有限,官员们的工资还是很低的,连皇帝秘书都穷得要辞职。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也就是北宋立国的第41年,“知制诰”杨亿也就是专门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私人秘书,呈上一篇奏疏,声泪俱下地向皇帝反应,官员的工资低得简直令人发指,养家糊口都是问题,更别说开展工作了,实际情况更惨,许多人都饿得压根没心情工作了。

  杨亿还拿自己家的经济情况做例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向宋真宗打辞职报告,说就连他这个京官,皇帝的私人秘书,因为工资太低,全家差点饿死,宁愿外放到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欠发达地区任职,也不愿再为皇帝陛下服务了。他的原文是这样说的:“我一家三十几口人,家里无田,无产,全靠我每月那25贯钱的工资过日子,但是这些钱买粮食都不够,还要饿着肚子打肿脸,充胖子。

  我家距离皇宫比较远,身为京官,又不能给朝廷丢脸,上个朝如果还要步行太累不说还太掉价,每月还得分出一部分钱来,租马车去上朝。搞得口粮钱都不够,一家人差点饿死。这京官我实在干不下去,特此想皇帝陛下申请去偏远地区任职。”

  杨亿跑路以后,宋真宗黯然神伤,痛定思痛,说啥也得努力赚钱,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公务员待遇。于是才开始大搞经济建设,一不小心GDP就长期霸占世界榜首,甚至一度占了世界经济总量的80%。

  有了钱,就有了发钱的底气,公务员的待遇也就是成几十倍的提高。

  即便是后来大幅度涨薪以后,也不是所有官员的收入都能高出天际,首先你得够得上品级,七品芝麻官也能养活一家人,但也仅能养活一家人而已。所以这才叫厚禄。这就能看得出来,能入大宋朝赵家子弟法眼的,也只能是这些高级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