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战争史(甲午中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

生活 真知世界 2024-02-23 637 0

  2019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5周年,甲午战争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痛,甲午战争使中日两国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1894年2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向清朝驻朝钦差袁世凯提出派清兵入朝。晚清名臣李鸿章首肯。日本以保护公使馆和日侨为名,抢先完成军事部署。和英国干涉未果,最终清日开战。图为晚清名臣李鸿章。1894年6月3日夜,李鸿章签发赴朝命令。从6月6日起,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直隶提督叶志超和总兵夏青云分率士卒从大沽和山海关出发,前往朝鲜牙山。到6月25日,屯驻牙山清军人数为2,465名。

  6月5日,日本战时大本营在参谋本部成立。6月12日到18日,混成旅团第一批先发部队完成了仁川的军事行动。6月28日,兵员增至8,000名,驻扎汉城。日本不但人数多于清军,驻扎地点也比地处偏僻之地的牙山更具优势。当时的朝鲜皇帝高宗软弱,闵妃当权。高宗父亲大院君与闵氏一族恩怨深重,于是决意与日军。1894年7月23日,日军与朝鲜王宫卫队发生战斗。大院君建立了亲日政权,宣布废除与清的所有条约,并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清军。图为日军与清军在牙山激战。

  1894年7月20日,清雇用英籍商船爱仁、飞经鲸、高升号三艘船,向朝鲜发援兵。在北洋战舰护卫下,三艘商船往返于中国和朝鲜之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拉开甲午战争的序幕。丰岛海战使清在朝鲜的兵力呈劣势,严重影响了后来的战局。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战争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成欢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1894 年 7 月 28 日至1894 年 7 月 29 日爆发成欢之战,在成欢,与清军对阵的是日本大岛混成旅团,步兵3,500人,骑兵47骑,山8门。清兵不敌日军优势兵力。图为成欢之战后,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和朝鲜国王的敕使,在仓临时修建凯旋门,隆重迎接大岛部队。

  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打响。图为平壤之战中被俘的清军战俘。日本从军班拍摄了日本军医在平壤接受治疗的中国战俘。这张照片拍摄的场景为日军当时的医院。不过这样的照片一直被质疑是日军部队的摆拍照,因为根据历史所记载,在甲午战争中,日军多次对战争区域的百姓实施,野蛮更是数之不清。

  1894年9月,日军攻下平壤后设立兵站司令部。“平壤之战”中日军分三路进攻平壤,战斗极为激烈。高州镇总兵左宝贵中抱阵亡,随后玄武门失守。清军统帅叶志超下令撤退,撤至鸭绿江以北的中国境内。自此,日军掌控朝鲜全境。平壤战役,清军在无谋的败退中伤亡惨重。清军各部队陆续越过鸭绿江退至满洲境内。各国从军武官描述清军:“尽管清军拥有洋式精良装备,但战术陈腐,将官和兵士缺少军人应有的斗志。成欢和平壤之战一日即败,溃不成军,清军是一支不堪一击的。”

  1894年9月16日,朝鲜平壤被日军俘虏的清军士兵。

  1894年9月17日中午,中日两国舰队主力在黄海大东沟相遇,展开大规模海战。图为参战的经远舰。

  参战的北洋海军“镇远”号,该舰是当时亚洲少见的铁甲巨舰,曾引起日本国民极大恐慌,从此日本海军便以北洋舰队为假想敌,展开十年军事扩张,最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黄海海战进行了5个小时。日方,海军最高长官桦山资纪亲自督战;中方,水师提督丁汝昌也亲自指挥。图为中方水师提督丁汝昌。

  北洋水师经远、致远、超勇三舰沉没,扬威、广甲自沉,定远、镇远、来远等战舰受伤;日舰松岛、赤城、西京丸被重创。图为在日本军舰上休息的日军。

  1894年甲午海战时的日军“吉野”号巡洋舰。购自英国,航速23节,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巡洋舰。

  海战中,定远舰上火灾四起,同时,海水入舱。致远舰为保护旗舰定远,用猛烈火力诱敌攻击,以防定远沉没。最终致远中弹,管带邓世昌欲与敌舰冲撞,途中舰体中部,240余名官兵阵亡。“镇远号”为北洋舰队主力,最终遭日军掳获,运往旅顺港进行整修。在往后的历史中,“镇远号”整修竣工后,以战列舰的身分编入日本海军,曾于1895年参加的乙未战争;1904年参加日俄战争,于黄海海战、日本海海战中旅顺。1911年4月被日本海军除籍后,1912年遭并拆卸。“镇远号”和另外一艘被击沉的北洋主力“定远号”的命运,成为中国人国耻的象征。

  甲午战争的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进行。战争在中国辽东半岛进行,主要战争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平壤战役失败后,清军在鸭绿江防线部署了两路兵力,右翼总指挥为宋庆,左翼总指挥为依克唐阿。造成同一战区两将其头、无最高都统指挥作战的局面。而日军在鸭绿江建造舟桥,仅一夜之间,就在鸭绿江上完成了一座193米的临时军桥。

  10月29日,日本第一军大部队跨过鸭绿江,踏上中国东北的土地。图为日军乘坐小艇中国花园口附近的海滩。日军从花园口后,开始了对辽东半岛的大规模进攻。

  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作战在辽东半岛展开。1894年10月,日军攻占辽东半岛金州,清军守兵不敌,附近高家窑南丘上有成堆战死的尸体。11月6日,金州失陷。图为战死的金州清军守兵,他们的尸体躺在黄土之上,无人掩埋和收尸。

  日军侵占金州城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图为金州城北门内的日军兵站医院。兵站收容的伤兵,多是失去战斗能力的人,经前期救治后再向后方转运。图为日军雇用当地百姓的驴马车,将重伤员向后方转移。

  金州之战后,旅顺口陷落,日军制造了著名的旅顺大。1894年11月21日,日本占领军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只有埋尸的36人(后经考察,生还者800余人)幸免于,死难者人数估计在2千到2万之间。遇难者葬于白玉山东麓的“万忠墓”。

  旅顺大中被日军残酷的中民。图为日军屠城旅顺的真实场景。

  日军占领大连旅顺船坞北的北洋水师海军公所。“海军公所”匾额为李鸿章所写。

  战争的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主要战争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10月18日,在旅顺陷落前,丁汝昌决计带领舰队离开旅顺,驶向威海卫。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别竟然是北洋水师与旅顺港的诀别,而威海卫也成了他最后一战。北洋舰队的残余舰只离开了旅顺前往威海卫。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隔海相望,共扼渤海的门户。故威海卫素有“渤海锁钥”之称。卫城前邻海湾,背靠群山,峰峦三面环绕,海湾广阔,其南北两岸山势险峻,蜿蜒而东,犹如两条巨龙腾跃海中。刘公岛恰似一颗明珠,置于港口中央,形成二龙戏珠之势。

  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军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图为中国山东省威海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内展示的日军登录威海刘公岛北洋海军基地的3D画。

  1月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岸台。营官周家恩阵亡,台被日军攻占。图为甲午战争中,日军在攻击清军。

  2月3日日军攻陷威海卫城,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祐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2月10日,定远号弹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随后刘步蟾生吞。2月12日,丁汝昌。

  随后,日军攻陷威海卫港,占领西北岸黄土崖台的两门大,对刘公岛的北洋水师进行水陆夹攻。

  最后,日军还破坏了台以及无法带走的巨。由于工事过于坚固,重质量好,日军安放的不足,破坏失败。

  1895年2月16日,中国战俘在日军的扣押下在山东威海卫港口。

  1895年的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为125年前爆发的那场战争画下了一个羞耻的句号。图为马关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签署条约的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

  《马关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亦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办厂。